

近日,從邢臺市委、邢臺人民政府獲悉,華北醫療健康集團邢臺總醫院骨科一病區主任彭祥平被授予“邢臺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彭祥平的優秀品質,那就是“擔當”。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彭祥平同志的一言一行都將這兩個字在體現的淋漓盡致。
勤學苦練 懷揣醫者初心
2002年畢業后,家在湖北的彭祥平,獨自來到了河北邢臺,應聘到邢臺總醫院,歷經了一年多的科室輪轉后,他留在了自己熱愛的骨科。要知道,一個骨科醫生的手術培訓周期基本上需要5到10年的時間,而脊柱外科醫生更是需要10到15年。時至今日,彭祥平已在他熱愛的崗位上工作了20余載。
彭祥平清晰地記得,工作后第一次值班就為他開啟了真槍實彈的“實踐”之門。深夜1點多,一名多發骨折的患者急診入院,患者血壓下降、意識模糊,病人病情危急,隨時有生命危險!憑借豐富的理論知識,很快壓住了剛開始的慌亂,冷靜的開始緊急處理。向上級醫師匯報病情的同時,積極抗休克治療、患肢臨時固定、相關科室會診,通過一整晚的搶救治療,病人終于轉危為安,并隨后順利完成了手術。
有了第一次實踐操作后,彭祥平對骨科手術學習熱情更加高漲,每一臺手術后,他都認真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并將每一次的手術經驗都記載在自己的工作日志本中,歷經多少個日日夜夜的重復,他逐漸在脊柱骨科可以獨當一面。從醫以來,多次榮獲“科室先進工作者”及“安全醫療先進個人”,2017年被評為醫院“十大名醫”,2020年榮獲“邢臺市新時代青年先鋒”稱號,2021年被評為河北省國資委“十大杰出青年”。
深耕科研 造福一方百姓
在做好日常診療工作的同時,他積極開展臨床科研工作。完成科研項目270度植骨融合單側內固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不穩癥的研究,不僅能提供較好的脊柱即刻穩定性,具有創傷小,費用低的優點,而且能預防及延緩發生鄰近節段退變,此技術的應用讓800余名患者受益。
該項技術獲得中國工程院張英澤院士、北京協和醫院脊柱外科沈健雄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郭昭慶教授等組成專家組的高度評價,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同時,他參與完成的脊柱脊髓損傷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脊柱退變性疾病的微創治療兩項科研成果榮獲河北省科學技術進展三等獎。因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現,先后榮獲“冀中能源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河北省“中青年創新人才”等榮譽稱號。
求知若渴 不斷豐滿羽翼
盡管骨科病區的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仍然不忘學習,充實自己,2010年,以北京大學醫學部訪問學者的身份繼續學習深造;2018年,以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異國他鄉學習新理念、新知識。在美國訪問學習期間,與阿勒格尼綜合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合作完成了腰椎雙節段單側椎弓根螺釘固定的生物力學研究。通過開展科研合作,進一步了解美國醫學科研機構在科研設計、實施及結果分析中的先進經驗。研究成果被2020年國際脊柱外科學會年會(ISASS2020)采用作大會發言,提升了邢臺總醫院科研水平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將先進的科研方法應用于隨后在國內的科研工作中,提高了醫院骨科的科研水平。在美期間代表邢臺市骨科研究所與該研究所簽定了長期合作協議,以便兩所科研機構間進行進一步的國際科研交流與合作。同時,回國后迅速開展了脊柱內鏡輔助下的微創脊柱外科手術,該術式創傷小、患者恢復快,臨床療效滿意。目前,已成熟開展椎間孔鏡技術、UBE技術,以更加微創的術式為患者帶來福音。
責任擔當 培養后續力量
作為科主任,彭祥平深知科室發展的關鍵在于傳承和創新,只有團隊所有成員不斷學習新的技術,緊跟目前脊柱外科的發展,才能實現科室團隊業務水平的跨越提高。為此,彭祥平爭做青年醫師的良師益友,通過查房、手術、講課等帶教活動,促進了科室業務水平的整體提高。每天都會手把手的幫助年輕醫師分析病例,制定方案,完成手術。在他的帶領下,科室團隊的整體實力得到顯著提升。因業績突出,彭祥平創新工作室榮獲冀中能源集團“十佳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醫乃仁術,是治病救人的科學,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唯勤者與智者方能為之。它無捷徑可走,每一份勤奮,都是對生命的尊重。彭祥平帶著一顆誠懇真摯的醫者之心為患者們排憂解難,正如他所說的那樣,“能為患者解決病痛是我在行醫路上不斷追求卓越的動力,患者的認可與信任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邢臺總醫院 趙嬌嬌)